(通讯员:洪灿琳 张雪丽 摄影:曹钟允)夏日炎炎,泥土芬芳。为调研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入考察研究基地对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意义,7月6日上午,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赴鄂州市、宜昌市、武汉市学生党员专项实践团队前往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
深入稻田,看水稻长势喜人
初入鄂州水稻试验基地,大片水稻映入眼帘,正值夏日,水稻秧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面对广袤的水稻田,实践队伍成员杨芝明不禁感叹道:“这里的水稻有稻香味。”在水稻中间,插有粉红色标签。“这是不同品种的标识。”党委副书记叶倩向我们介绍道。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来到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留下的谆谆教诲,现在这句话被记录在进门的红色标识牌上。
道路两旁的展板上,有习近平总书记来水稻试验基地的照片,照片旁展览的是研究所培育出的四十多种水稻的成果名称及其完成人、授权号。“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实验室围绕红莲型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珞红3A为国际上首个抗褐飞虱的红莲型优良不育系。”叶倩介绍道。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来访过程
关于在这里工作的科研人员,叶倩这样描述道:“水稻喜光热,科研人员也成为了追光者,多年来,科研团队‘南繁北育’,每年11月赴海南岛,次年5月回到鄂州,这样一年过两个夏天,多种一季水稻,大大加快了水稻育种科研速度。”
进实验室,探基地发展历程
沿着稻田里的水泥路,实践队伍继续深入实验室。进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这两行大字在墙上格外醒目。工作人员李彩玲介绍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深刻地影响着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
在实践队伍与湖北省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产业部主任邵军华的交谈中,邵军华重点阐述了武汉大学鄂州水稻研究基地、湖北省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及鄂州市稻田生态种养产业协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邵军华介绍道:“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水稻试验基地于2011年建成,是我国原创性水稻科研与产业新技术的研发平台,也是我国杂交水稻学术交流与协同创新的重要窗口;而研究院则立足鄂州,面向全国,作为衔接单位,引导鄂州本地发展。”
对于鄂州市稻田生态种养产业协会,邵军华补充到:“稻田生态种养产业协会是由湖北省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鄂州市稻田产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稻米加工企业等经营主体,主要对接专家与种植户,使科研成果得以推广出去。”
听讲解,悟粮食安全深层含义
在谈到粮食安全,邵军华说:“只有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粮食产量供应才能自给自足。”
邵军华介绍道:“粮食安全的第一层含义是要拥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保证在几年之内,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战争、灾害等,有足够的粮食来应对。粮食安全的第二层含义,也是大多数消费者所关心的,是粮食的品质及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升粮食品质、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都需要科技力量来保证。”
在谈话的最后,实践队队长张雪丽提问到:“东港十分出色的稻虾互作在试验基地却没有看见,这是为什么?”针对这个问题,邵军华做出了回答,“水稻试验基地研究的是水稻品种,稻虾以及稻鸭互作等属于一种种植模式,高品质的水稻也需要有配套的优良的种植模式,水稻试验基地负责培育出高品质高产量的水稻品种,最终投入到周围的种田大户进行生产”。
据悉,在近几年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水稻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其中,红莲型杂交水稻是国际公认的三大三系杂交水稻类型之一,具有高产优质、耐高温、氮高效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已在国内外进行大量推广;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处世界领先水平,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
审核人:汪昱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