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园地

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园地

【牧医行迹】循着茶香,做山里的“野孩子”

发布时间:2023-07-12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张雪丽 郝振飞 摄影:曹钟允)烈日炎炎,茶韵悠长。7月10日,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赴鄂州、宜昌、武汉党员专项社会实践团队循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一路上行,来到坝头库首第一村——许家冲村,深度调研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茶叶生产与加工业的建设情况与工作模式,了解许家冲村移民搬迁故事,在劳动和学习,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

采茶体验,感农业劳动艰辛

为了对茶叶产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早上5点30分,实践团队按照事先约定,来到村民谢帮菊家中,帮助谢帮菊采摘夏茶。虽是清晨,但阳光毫不逊色,实践队员们跟着谢帮菊的脚步,穿过密林,淌过溪流,太阳的毒辣刺痛着队员们的皮肤,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十多分钟后,所有人终于到达了半山腰的茶园。

碧绿的茶叶在山谷的微风中摇曳,可习惯了城市生活的队员们显然对采摘茶叶并不熟悉。“春茶掐芽,夏茶采叶。”为了让初次参加采茶劳动的实践队员们更快上手,谢帮菊向大家做了详细讲解和示范,“将拇指和食指分开,从芽梢顶端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芽梢就被采下来了。”看了谢帮菊的演示,所有队员都跃跃欲试,经过简单分工后,大家都投入到茶叶采摘劳作中。刚开始,实践队员们对这一套动作并不熟练,好几位队员都划破了手指,这更让所有人感受到茶叶采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经过仔细摸索,细细揣摩,实践队员们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采茶技巧,采摘速度也快了起来。

随着时间推移,太阳愈发毒辣,实践队员们的采摘速度也慢了下来,而村民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劳作环境。“我们一斤茶只能买一块五,摘得少了,收入就少了。”谢帮菊告诉实践队员们,“宜昌夏季太阳很晒,我们劳作时间一般是早上6点到10点,采茶没办法用农业机械,一个人一上午只能采20-30斤,我们茶农们的收入并不高。”在实践劳动中,实践队员们愈发体会到了农耕劳作的艰辛不易,明白了农民的辛苦与伟大。

茶厂研学,知建设发展不易

下午2点,实践团队来到宜昌双狮岭茶叶专业合作社,华中师范大学及三峡大学实践团队一起开展联合研学活动。

“宜昌双狮岭茶叶专业合作社是许家冲村集茶叶种植、加工、精制、销售和茶文化旅游开发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和移民安置企业。”企业老板望开生向实践队员们介绍,“自三峡移民以来,双狮岭茶叶专业合作社给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我办这个企业,就是为了让移民们能移得安稳,过得舒心。”通过杂志阅读和实地参观,实践队员们了解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和特色产品,明白了它在三峡移民安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这里,实践队员们遇到了许家冲村老支书李文洪,他与队员们亲切交谈,讲述三峡移民搬迁故事。“移民工作是天下第一难,可这‘第一难’的工作,我一做,就做了二十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做好移民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谈及工作方法,李文洪这样说,“作为基层领导班子,我们更应该始终处在第一线,时时刻刻在人民群众之中。”现在谈到当年和村民沟通的细节,李文洪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每位村民的名字。在李文洪的带领下,整个许家冲村为了祖国建设,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为三峡大坝的顺利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研学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曹钟允说道:“正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移民精神才能造就三峡大坝这一创世纪工程的成功,作为一名农业院校的学子,我们更应该明白实践出真知,坚持实地调研的方法,自找苦吃,这样才能学习到更多书本上看不到的知识,感悟到农业、农村、农民的意义。”

审核人:汪昱均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第四综合楼

邮箱:myoffice@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091

邮政编码:430070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