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宗航)7月28日至31日,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赴宁蒗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岗位科学家、国家重点帮扶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国家科技特派团肉牛产业组组长郭爱珍教授及其团队成员胡长敏教授带领下,前往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参加了肉牛养殖实地调研、技术服务和培训。同行的还有特派团其他国内专家和宁蒗县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和科技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同学们从课堂到牛舍,耕读结合,多方面了解肉牛养殖产业。专家们在多个肉牛养殖场开展技术服务,进行了技术培训,并与宁蒗县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献计献策,助力乡村振兴。
深入高原养牛一线,了解农民致富妙招
国家《“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实施牛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其中肉牛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占据重要地位。
28日上午,我校动科动医学院郭爱珍教授带领实践团队走进宁蒗泸沽湖松娜畜禽养殖合作社肉牛养殖场。该场以母牛放牧养殖为主,只在冬季进行舍饲。当前正是放牧季节,大部分牛在草场放牧,牛舍内只有两头病牛。郭爱珍教授及同行专家们就该场肉牛配种、疾病诊治饲料配制、品种和设施等方面与合作社负责人杨小平进行了交流。期间,还问询舍内一头肩部肿胀病牛的前期诊治情况,并就开创清理给出了进一步治疗方案。
杨小平介绍到,宁蒗县在肉牛养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夏季无酷暑,日照时间长,草场面积大,水土无污染,尤其适合肉牛养殖。自己有十余年的肉牛养殖经历,高峰时期养殖规模达120头,养母牛是挣钱的。近些年,当地党委和政府愈发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肉牛场经历了三次搬迁,导致目前只养殖了29头牛。为了环境保护,他表示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阵痛期”,但是和谐美丽的宁蒗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基础,在环保问题上要算“长远账”。未来,杨小平有着继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的打算,不仅要提高肉牛养殖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带动合作社的社员们一同致富,让社员们的腰包鼓起来。
实践团队长李宗航表示:“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肉牛场可以更好地将学校内学习的知识和养殖一线知识相结合。作为耕读教育的一部分,现场学习不仅入脑,更入心。我们要抓住这个宝贵机会,来一次理论知识的大检验。”
草场察看放牧牛群,畅想乡村振兴愿景
28日下午,在宁蒗俊荣科技有限公司的肉牛放牧场,郭爱珍教授带领特派团专家组和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考察该公司的放牧肉牛。天苍苍,野茫茫,牛儿铜铃噔噔,一群70余头本地黄牛正在草场上边采食边戏耍。
据了解,在宁蒗山地坝子地形的自然草场放牧,是一种利用当地牧草资源、节约精料、节省人力、成本低廉的饲养方式。从与公司负责人熊川南先生的交谈中得知,公司现有自有草场1500亩,加上大量抛荒草地,合计近万亩。虽然草质量不算太好,经专家们测算,养殖规模至少可到500头左右;如果对草地进行改良,还可扩大规模。特派团的到来让熊川南对未来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有了更强的信心和底气。开满各色野花的千亩草场上,同学们对放牧饲养的要点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校内外知识和实践内化于心,继思于行。
参观肉牛放牧模式后,实践团成员黄家慧感触颇深,畅想道:“草原放牧条件下,如果能结合大数据有关知识,利用新型热传感器和无人机,对牛群的放牧状况做到即时监控,既减少放牧人力劳动,也能收集牛只体温、进食情况和动作体态等多项数据,及时掌握牛群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实现智慧养殖的目标。”
开展技术培训会,传播育牛和产业发展新理念
29日,宁蒗县国家科技特派团肉牛产业组召开了技术培训会。组内专家成员及相关团队成员,宁蒗县农业农村局领导同志,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们,当地肉牛养殖大户和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上,郭爱珍教授介绍了宁蒗县科技特派团肉牛产业组成员情况和特派团总体目标。之后,郭教授讲授了常见牛病的控制,从牛病发生原因和防控原则两方面着手,讲述了牛病控制的一般措施;并针对宁蒗以母牛放牧养殖为主的特点,重点讲述了牛布鲁氏菌病和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技术。最后,郭教授表示,希望广大宁蒗养牛人充分利用“宁蒗科技特派团肉牛组”微信群,通过线上交流,寻求专家们的远程支持。
团内其他专家就肉牛的肉牛饲料营养、高效繁育、牛肉加工等多角度、全方面对宁蒗肉牛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做了详细讲解,传播健康养牛、特色高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学员们反映,培训班使他们学到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明确了思路,对未来养牛更有信心了。
会后,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宁蒗的肉牛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条件,但仍存在有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给予技术扶持,才能稳步提升肉牛产业发展水平。”
与县领导座谈交流,献计献策共谋发展
30日下午,专家们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政府常务会议室与县农业农村局、县党委组织部、县科技局等部门相关领导一起,召开了特派团工作推进交流会议。郭爱珍教授将肉牛组专家近三天的考察、服务和培训情况做了汇报,他指出:专家组通过考察交流,关注到宁蒗县牛用粗饲料资源丰富,草场面积大等肉牛养殖的优势条件,也看到了牛群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业链不全(缺少规模化育肥、屠宰加工等)等短板,并就宁蒗肉牛业的未来发展,郭教授提出:宁蒗肉牛发展应将高原生态畜牧业、彝族和纳西族摩梭人文化和泸沽湖旅游经济等三方面结合起来,构建全产业链,促进特色和高效发展。其他专家们也分别发言,结合考察了解的情况,从不同角度就宁蒗肉牛业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张鲜受益匪浅:“从学校到乡村,从书本到牛舍,实践路上我收获颇多。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我感受到即使是一个肉牛产业,一端联系到的是草地和牛群,另一端联系到的是当地人民对于乡村振兴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也同样能体会到要营造好一个肉牛产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作为新时代的华农学子,我们要坚持将知识学习和乡村大地牢牢结合,肩负起兴农报国的使命。为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而矢志奋斗。”
据悉,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国家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宁蒗县团和肉牛产业组在云南宁蒗开展。面向160个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是落实党中央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系列重要部署的措施之一,是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国家林草局等六部门的联合行动。我校动科动医学院郭爱珍教授兼任青海省曲麻莱县科技特派团团长、重庆巫溪和云南宁蒗县科技特派团肉牛产业组组长。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借助“岗位科学家+学生实践团”模式,同学们跟随郭爱珍率领的特派团专家组步伐,前往云南宁蒗,多地域,多方式,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调研实践,以宁蒗的肉牛养殖业为典型,了解我国在高原地区的肉牛生态养殖的全过程,送技术送服务,为肉牛产业建言献策,推动宁蒗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向前迈进,培养了同学们“知农爱农”的精神,树立了“强农兴牧”的志向。
审核人:郭爱珍 汪昱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