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詹雅雯 周晓寻 供图:王新亚)喻传洲教授坐在沙发上,微眯着眼,抚摸着他写的诗。阳光洒进他银色的发丝,他用最平常的语气轻轻地说:"人一辈子,不会一帆风顺,但要永远向前看,这样才能发现——前途总是光明的。"
猪。缘起情深
1960年夏天,喻传洲正式成为华农的一份子,往后五十年,他与这所农校的羁绊再难解开。本科学习阶段,优良的成绩使他得到机会随湖北省畜牧局考察地方种猪,在此期间,喻传洲意识到实践在畜牧兽医领域的重要性,这也为他之后的研究找准了方向。在生产实践方面,喻传洲最开始接触的便是个“大家伙”——协助熊远著院士进行的“湖北白猪”的研究。他之前的实践经验给了他诸多灵感,于是他一头钻进猪场,潜心研究,这一钻,就是十年。其间辛酸汗水,难以与人道之。年头乱,研究被几度搁置;方向变,研究不得不转向;前期努力付诸流水,后期成果犹未可得。然而“在最乱的年代,做最潜心的研究”这句话如他心中的“定海神针”,牢牢地将他钉在猪场里,实验台前,写字桌旁。他时常问自己:“我们何时能有自己的‘华系’猪,不要‘拿来主义’?湖北白猪的研究是我们迈出的一大步,我们的后辈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此,喻老对“猪”的深情可见一斑,这份深情一直延续到退休后。闲赋在家的喻传洲退居二线,投身养猪业。作为生产顾问,他服务于全国多家猪场,“下猪场”成为生活乐趣,“授猪经”成为一种艺术。对一些小本经营的农户,喻传洲不仅无偿服务,还深入浅出地为农户讲授专业养殖知识。在为农人解释遗传现象时,他道:“杂种优势,是上帝赐给养猪人的额外优势”,让学历不高的农人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对养猪人、对老百姓有帮助的,我都当尽力而为”,喻传洲将这种雷锋精神奉为圭臬,并用五十年时间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诗。学而无涯
“师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对喻传洲来说,诗言志,是想法的自然流露,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调剂。上学时期接触诗歌,喻传洲便兴味盎然。“那时候读杜甫、白居易,觉得诗其实还可以这样写。”对诗的兴味一旦萌生便一发不可收拾,在随后的治学生涯中,他尝试将想法融入诗词中,生活的酸甜苦辣就是他诗意的源泉。“那时想尽办法学习,越是条件艰苦,越是抓紧机会和时间学习。”有一段时间,为了适应凌晨才来电的校舍,喻传洲将电灯开关提前打开,在下午补充睡眠,等凌晨电灯再亮起时便起床学习。天道酬勤,年轻时的刻苦钻研为其往后更深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那段苦中作乐的时光也就融进了他的诗里,其中“电来半夜灯方亮,伏案通宵卷有神。”就是他艰苦奋斗的写照。除此之外,喻传洲以诗写猪,创作出数篇幽默诙谐,趣味十足的猪场记事。“唯闻牛耳能识曲,现世猪前也奏琴。”“回首惜时苦,乐翻二师兄。”寥寥数字,展现了国内现代化养猪环境的日新月异,《猪之喜》实为“人之乐”。由此可见,喻老处处可作诗,事事可入诗。在家国天下之事上,他也从不吝啬笔墨:“往昔贫弱无锐气,今日富强有利弓。犯我中华看尔胆?先沉倭寇再擒虫。”他自己总强调“诗词是我的业余爱好”。然而这爱好却不简单,既可写风花雪月“朔风昏日飞沙,银装素裹梨花,猪场答疑品茶”,又可抒见闻感悟“宠辱如流水,色空空本真”,亦可表学术观点“失群衡,变迁环境,值随所异。”耄耋之年的老学者犹自笔耕不辍,着实是用行动告诫青年人: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师。诲人不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华农数十年的执教经历让喻传洲对教师这个身份有许多的理解和体会。“老师上课,讲究一种上课心理学,也就是能根据讲台下学生的行为反馈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喻老强调,他一向不喜欢强迫学生听他的课,而更乐意看到老师用自己的授课技巧与魅力,吸引学生自发自动地沉浸到课堂中去。作为喻老的学生,华南农大吴珍芳教授为他的《猪缘》作序写到:“在一次种猪性能测定实习课上先生指着一栏种猪说,这头猪估计是874克,那头是88.5千克……待实际数据统计完,我们都很震惊,每个估值竟然相差不到0.5千克,先生用经验教导我们,多实践才能学到真功夫,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老师,喻传洲并未止步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对人生这门重要课程,他用自己的行动,于无声之中感化人心。喻老的另一位学生,现湖南新南方养殖服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喻正军回忆上学时期时说道:“喻老师给予我的帮助不仅限于课堂,在我编写《猪海拾贝》时,老师就给予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而喻老师对农业的满腔热爱以及他的勤劳、和蔼给我们诸多启发,我们后一辈人也当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国畜牧兽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风雨五十载,不悔与猪结缘,不忘与诗为伴,犹念诲人不倦,犹记畜牧初心,淡然乐观,砥砺前行。
(审核人:常帅)